网站首页 > 无锡教育> 文章内容

向古代教师学习经典育人的教育智慧

※发布时间:2020-1-4 20:53:05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随着国学热的兴起,学习经典成了不少学校的选择。但是很多教师在教授经典课时,往往热衷于分析,然后就是大量的习题训练,最后求得考试中的迅速反应和好分数。师生心力交瘁,但大多数学生并未悟得书中之妙和读书之乐。这种所谓的传统文化教育不仅不可能收到好的教养效果,而且可能会引起学生对传统经典的甚至厌恶之情。笔者认为,改善今天教育现状的思之一是向古代教师学习通过经典育人的教育智慧。

  注重经典的文化育人价值。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仅靠阅读教科书和《蜡笔小新》之类的漫画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引导学生阅读中外经典作品。经典是对人类或自身探究经过时间检验的跨越时代的作品,是一个学科或领域的开创之作,阅读经典可以让人学会用自己的眼光思考和分析问题,也才能真正培养出学生的境界眼界和创新能力来。习总在多种场合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价值,并将其作为理政的重要思想和力量来源。今天的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重读中华传统优秀作品。

  继承修身的教育。古人认为,修身第一,读书第二。是读书学习的前奏,可收心,且静能生慧。朱熹曾说:“入学功夫,须是。则本源已定,虽不免逐物,及收归来,也有个安顿处。”在读书学习之前,人的思绪和情感是纷繁芜杂的,呼吸之间的节奏也是比较紊乱的,内心也安定不下来。如果气息和未定即开始读书,其成效就会大打折扣甚至徒劳无功。让学生在学习之前一会儿,就能起到平和气息、身心和之效。

  强调学生个体的经典亲读和细读。今天的教师往往习惯于给学生条分缕析的,而古代教师则强调学生个体的自读和熟读,认为“以读书为要”。朱熹曾在《诗书之要》中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然后可以有得尔。”实践证明,过于强调教师的和机械训练,忽视学生自己的阅读和,是不可能亲近和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今天,教师要重拾古代教师自读熟读的优良传统。

  引导学生养成质疑精思的方法和习惯。古代教师并非一味教人死记硬背,而常强调只有精思和质疑才能有所长进。朱子读书法明确指出:“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无疑”说明不会读书,不会思考,需要教给他方法,教他学会思考,使之头脑里“有疑”;学会了“有疑”,就要想办法去钻研,千方百计去解决疑问,如此才能变成“无疑”。清末大学者戴震曾指出:“学者当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自蔽。”他的意思是说,读书人头脑要,别让人家忽悠你,也别自己蒙自己。戴震之所以成为一代师,这与其童年时期便的和思考方法是分不开的。今天教师为了追求效率一味赶教学进度,往往比较忽视学生个体的学习情况和阅读思考的深度,导致阅读中浮皮潦草的习惯和急功近利的心态,影响了学生精思的思维习惯和质疑的培养。

  在传授经典的过程中,今天的教师还要向古代教师学习吟诵的方法和。吟诵是古代诗教传统的核心,具有重要文化教育价值。首先,吟诵是一种知识体系,包含句读、格律、文法、修辞、逻辑等国语知识体系,不学习这些知识难以阅读和传承传统文化。其次,吟诵也是一种古代学习方法和创作方法。诗古文辞是作者即兴而吟诵出来的,读者也只有通过吟诵的方式才能通过文字语言走进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世界,达致诠释文意共鸣情感。这种阅读过程和体验多了,读者也就变成了作者,慢慢学会吟诗作赋,以表达自己的情思和意象。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在这个村欲情史读诗作诗的过程中,也同时完成了培养个性和创造力的过程。再其次,吟诵还是中华文化传承的过程。诗词曲赋里包含着古人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感受和理解,天人合一的观、厚德自强的人生观和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社会关怀等中华民族的意蕴。学生吟诵歌唱的过程,就是亲近传统,感受民族文化的文脉传承过程。此外,吟诵还是一种健体娱情的手段。在日本、韩国和越南等国,皆有汉诗文吟诵,其中日本吟诵诗社众多,吟诵不仅有乐器伴奏,还有伴舞、伴唱,从中发展成一种健体娱心的手段。这些国家均属汉文化圈,大概是从中国古代学习的文化传统并延续至今。曾经的诗歌国度,理应更重视诗教传统及诗歌吟诵,建立吟诵诗社等类似不失为一种亲近传统文化的好径。

  要传承古代的丰富吟诵样式,学生吟诵的技法。在古代,不仅文人,而且不识字的妇孺亦可吟诵。因为古代吟诵形式多样,按照深圳大学徐晋如先生的说法,诗古文辞可吟、可诵、可歌、可唱,并非单一的朗读形式。吟,讲平仄,即兴,目的在词;诵,没曲调,是古文和古诗的艺术化;歌,讲平上去入,音乐和文本的和谐;唱,有固定曲调,目的在曲。笔者曾聆听过徐先生的吟诵示范,先生用古音吟诵戏曲、诗词和《论语》等诗古文辞,沁脾,如坐春风,颇感传统经典的韵律之美而心向往之。吟诵传统自周朝就开始了,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教师要按照学生的年龄特征、汉语特点和诗词格律拖长腔地或吟或诵或歌或唱,让学生在抑扬顿挫的中感受经典文辞的音韵之美,在阅读中养成诚信敦厚的秉性,在琢磨中增长通达的智慧。

  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工作报告中首次写入全民阅读的内容。4月23日我国第20届“世界阅读日”的宣传是:“无事此,有福方读书。”这两句话出自谁之口?清代阮葵生在《茶余客话》说过,清代文学家李兆洛也说过,清末民初“海上四大书法家”之一的张祖翼也留下此幅书法上品。其实,这两句话不是出自一人之口,而是集句,前半句出自宋代大词人苏东坡之《司命宫杨息轩》诗:“无事此,一日似两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而后半句则出自百日维新李端棻的墨宝“无欲乃积寿,有福方读书。”抑或出自扬州吴道台宅第测海楼的楹联家训,“成才未可忘忧国,有福方能坐读书”。在喧嚣和浮躁的社会,在教育功利化的时代,希冀今天的教师能传承些许古代教师和传统文化经典研读的思想和方法,给单调和忙碌的课堂增添一缕古典的文化气质,以文化人,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下中国文化的底蕴。

  

关键词:智慧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