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无锡新闻> 文章内容

新闻传播学期刊主编与传媒学子面对面

※发布时间:2018/2/22 13:48:59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7月15日下午,第二届“中国大学生传媒节”系列活动“新闻传播学期刊主编与传媒学子面对面”在上海交通大学举办。这一对话以促进传播学期刊主编与传媒专业学生沟通交流为旨,邀请到《现代传播》主编胡智锋、《亚洲传播学报》主编郝晓鸣、《新闻与传播》主编陆地、《新闻大学》主编黄芝晓、《新闻记者》主编刘鹏等五位传播学者及期刊主编,与350余名传媒学子交流传播学期刊发展历程、学术文章发表等问题。

  胡智锋首先上台发言,他介绍了《现代传播》刊物的历史脉络和办刊追求、《现代传播》的选稿标准、传媒学术研究的大问题三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胡智锋介绍了《现代传播》期刊的三个显著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从1979年创刊至1990年,是《现代传播》的初创、发展阶段,这一时期,期刊主要为学院教学服务,以反映学院、电视界的为主。第二阶段从1991年至1997年,是《现代传播》的外向型拓展阶段。这一阶段,期刊正式更名,并向外向型逐步过渡,采取大规模外包模式,以“文化就是力量”作为指导,用变革拥抱时代未来。第三阶段从1997年至今,定位于以广电为核心主导的传媒学术期刊。他认为,期刊定位过于内向,只能反映学术;但若过于外向,则过于重视社会反响。《现代传播》应在学报的基础上谋求发展,不走综合化线,只走特色化线,反映学术,充分体现传媒学院派特征。

  随后,胡智锋对《现代传播》期刊“四要要”的用稿标准进行了说明。“四要”即要有现实针对性、历史纵深感、理论独创性和实践指导性。现实针对性指研究要以问题为导向,把握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历史纵深感即研究不仅要关注历史本身,还要对中外历史进行纵深挖掘,体现历史沿述。理论独创性体现为新观点、新方法、新材料三方面。实践指导性指研究要对实践有,能引发业界关注。“要”指不要追时髦、不要炒冷饭、不要吊书袋。胡智锋指出,研究要有新观点,题目避免太冷或太陈旧,反对文章没有观点或论述过于空洞。

  最后,胡智锋向传媒学子解读了“学术”二字。他认为,做学术的人可分为四类:有学无术、有术无学、不学无术和有学有术。“学”指学问、积累、沉淀;“术”指方法、手段、行事的载体。他期望传媒学子能扎实基础、沉淀学识,跟进、与时俱进,将学术研究转变为主流话语方式,在国内和世界新闻舞台上展露自己的风采。

  郝晓鸣首先指出,要符合标准。《亚洲传播学报》选择文章标准同国内基本一致,但强调一点,即论文一定与亚太地区传播问题或现象有关。《亚洲传播学报》采取匿名评审制度,期刊80%的文章都来自于学生群体。

  郝晓鸣说,相比国内期刊,国际期刊十分强调证明。国际学术研究讲究理论和论证,现象描述文章一般较少见刊,除非极具前瞻性的文章会有例外。他指出,SSCI并不是判断一本杂志水平高低的标准,而是判断其发行稳定性的标准。传播学200多类期刊中,仅有70多家是SSCI期刊,竞争比较激烈,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传播研究者较难发表学术文章。

  最后,郝晓鸣给所有的传媒学子提出:要想在国际期刊上发表文章,首先要多阅读期刊,掌握方法后才能有针对性地。

  黄芝晓首先对《新闻大学》的办刊旨进行介绍,即以新闻传播学学术研究为主,结合新闻传播实践,提升我国新闻事业理论,总结新闻传播经验。黄芝晓认为,国家的学术要后继有人,应鼓励学生刊文,经过社会和前辈们的检验,提高学术研究水平。

  针对当前学术论文出现的问题,黄芝晓与学子们分享了几点感受。第一,要有冷思考。对于热点和突发事件,人们需要时间沉淀,从而进行思考。第二,加强基本训练。第三,不可错将研究方法作为研究内容。第四,要有创见性观点。勿把时髦说法当成理论观点来探讨,更不要受到社会流行说法的干扰。第五,传媒学子应当拓宽知识面。学科交叉能拓宽传播学,重大课题来源于重大社会事件,这就更需传媒学子学会用交叉学科来进行研究。

  他说,问题意识是指文章必须贴近中国新闻传播的现实,投入到新闻传播实践,致力于改善目前问题;创新意识是指论文至少要在某一方面做到让编辑“眼前一亮”,他指出目前学界低水平、重复生产的情况严重,学者必须避免,开阔学术视野,具备;传播意识又可以理解为“读者意识”,简单而言是指所著文章是否有人愿意看,刘鹏直言,当代许多年轻学者的遣词造句以及逻辑思维和老一辈有着巨大差距,文章生涩难以理解。

  最后,刘鹏指出新时代学术期刊的困惑,即影响力和发行量问题。他认为促进期刊发展和学术进步的基础应该是追踪式和偶遇式的阅读。他同时表示,虽然新对学术期刊的影响作用尚不明确,但他仍会重视网络和社交平台推广,为《新闻记者》微信订阅者推送内容。

  陆地首先对《复印资料》进行介绍。他指出,该期刊隶属于人民大学报刊资料复印中心,客观上时效性不强,但希望能发展成为传递学术思想的窗口。

  陆地重点介绍了《复印资料》的办刊——以“新”为特色,注重平衡,包括协调老中青平衡、权威与未名平衡、地域平衡、学界业界平衡等等诸多要素。随后,他对刊物编辑的操作原则进行介绍,包括“同一作者一年内在同一刊物上一般最多发表两篇文章”、“论文从原发到转载一般不超过半年”等。最后,陆地对传媒学界和业界提出如下:一是要提高学术创新力、思想力;二是提高媒介的生产力;三是要反对经验主义、反对不学无术、有术无学等不良倾向。

  五位学者及主编发表单独之后,论坛进入“圆桌会议”阶段,由陆地主持。在传播学期刊主编与传媒学子的对话中,学生就学术研究资料获取、期刊收费乱象、研究转向、培养问题意识等问题向与会嘉宾提问,现场气氛十分热烈。

  针对学生提出的学术研究难以获取资料的问题,陆地以自身的经历为例,学子们一方面要正视资料收集存在的困难,下功夫花精力去准备;同时更要有思想、勤思考,这样才能做好研究。

  针对期刊收费乱象问题,黄芝晓指出,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有1026个学校都开设新闻传播学专业,而许多学校要求毕业生必须在核心期刊发文章,这样供需不平衡就会导致许多同学盲目发文章,也存在不少同学被骗了钱还没有发成文章。针对这种现象,应当做多方面的改变。例如学校可以取消某些硬性要求,让学生专心写出高质量的学位论文。

  关于如何进行研究,谢耘耕指出,学习量化,对传媒学子研究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学习统计学知识很有益处。只论述,无论证,对于某些问题的研究缺乏足够的力。

  就如何培养问题意识,黄芝晓指出,许多流行的观点一出现,问题也随之出现。例如一提到PX项目,许多市民反对,跟风报道,而在此前没有一家对PX项目进行透彻的报道。应当保持中立、客观的态度。传媒学子也要多一分思考,从提高自身观察力来说,要多读书,读好书从而增加阅历,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刘璐、程萌超、郭纯纯、王安卉)

  

关键词:新闻传播杂志